雖然之前說看完舞台劇不管怎樣都要記錄一下,但前一陣子看的三齣舞台劇(Zoe Wanamaker's 'Cherry Orchard', James Corden's 'One Man, Two Guvnors')都沒能激發出讓我好好寫完心得的能量。畢竟,要將感覺訴諸(成可讀的)文字實在是一項困難的工程。不過,Donmar Warehouse真的是太讓我驚豔了,所以我會努力好好把我第一次在那邊看戲的經驗寫出來。
之前就有注意到Jude Law與Ruth Wilson合演Eugene O’Neil的作品'Anna Christie'的消息。但我有點不太確定到底是什麼促使我去查Donmar Warehouse的網站了,畢竟我不能算是Jude Law的fans啊...。不過應該還是在我發現Karen Gillan參與'Inadmissible Evidence'(另一部非常熱門的劇啊!當天本來打算買票的,結果box office跟我說全部告馨,會不會太誇張了?!)之前。
總之,在我決定去London辦理第二年獎學金申請之前,不太知道去London該做什麼的我,就想說那就去排排看day seats、順便擴展我的劇院經驗。所以,當天一早搖搖晃晃搭著火車到了久違的Liverpool Street Station的我,出站後就直奔位在Coven Garden的Donmar Warehouse。坐落在(過於精緻包裝的:P)Coven Garden熱鬧地段,且意外發現對面正是我好久以前慕名吃過的mussel restaurant,在我到達時,劇院外面就已經排滿跟上次去看David Tennant’s ‘Much Ado About Nothing’一樣誇張的人潮。我在心裡盤算半天,想說應該或許大概還能買到站票(也不失為一次有趣的經驗),結果票就在我前面還排有三個人的時候賣完了。劇院人員說我們可以試試排退票,但他也無法保證什麼(當然),只能說通常會有少量退票,最高的記錄是有六張。
當時是中午時一點多,我還得趕著去文化辦事組辦事情,躊躇了一下,就先走了。再度回到劇院時,已經是下午快要一點,窄窄的劇院門口外有幾個人徘徊。當我要走進門口時,一名操著美國腔的女人向我搭訕,而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傳說中的黃牛。她說她有一張下午場的best seat(才怪)要賣,原價10鎊的最後一排坐票她要賣我40鎊。聽到價錢瞬間傻眼的我,只能顧作鎮靜地說會考慮看看就走開了。拜託,我並沒有迷戀Jude Law到為他灑大錢的地步好不好(雖然我的確是衝著他的名字來看這齣戲的)!就連我親愛的Mr. Cumberbatch都要讓我考慮再三了。
但當我看到超過六個人以上在排退票的人龍時,我覺得能買到票的可能性的確大大降低了(畢竟工作人員都說平常有四、五張退票就很不錯了)。不過,沒有閒錢的我,逛街也沒太大意思,也就加入了年齡層頗高的排隊人潮了。等了大概近一個小時,什麼動靜也沒有。一直到了將近一點半,才偶有工作人員過來領個人進去。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消逝,到了兩點多時,看martinne的人潮擠滿了劇院大廳,而我們一群人則又妒又羨地隔著窗戶看著他們。距離開場還有十幾分鐘的時候,我前頭的中年男子買到了票,好不容易終於站到最前頭的我,對於眼下稀薄的可能性,只能跟排在我後面的中年婦女同聲感嘆他的幸運。然而,不可置信的是,想說既然都排就排到底的我,就在開場前不到十分鐘、跟我身後的中年婦女一起排到了票!!!I was absolutely staggered and speechless, how was that possible!不停地驚異著自身幸運的我們,就在後頭的人羨妒的目光下迅速買好票,然後衝上樓。
我們買到的是circle第一排的票,票價是15鎊。Donmar Warehouse真是出乎我意料地小巧且有趣,座椅跟裝潢也不像一般劇院那樣分開且精緻,而是相當簡單粗獷,特別是長板凳鋪棉的座椅,實在是太有趣了。整個劇院可以看做是立起來的長方形體,木製的斑駁舞台有兩條走道延伸到stall的觀眾群裡,演員也時不時地由那兩處進出。跟其他劇院比起來算是窄小的舞台後方,有著能容納一人行走的凸出高牆,在'Anna Christie'中發揮著分隔一樓與二樓的作用。這樣一個小巧的表演空間,輕易地拉進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坐在circle的我,並不會像在其他劇院那樣,感覺距離舞台十分遙遠;相反地,我只要一低頭,就能清楚看見表演者的神情姿態。加上該劇中幾幕舞台效果以及舞台運用讓我讚嘆不已,更加深了我重回Donmar看戲的慾望。
回到‘Anna Christie’這齣劇來,老實說,大半時候我都聽不太懂演員們粗鄙的(刺耳)美國腔(聽慣了英國腔,我真的對美國腔開始有障礙)。由於背景設定在港口,且角色要不是碼頭工人、要不就是下層勞動階級的角色,這樣的腔調設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為船員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的各異腔調也大幅增加我了解內容的困難度。
但簡單來說,Ruth Wilson(後來發現她跟Mr. Cumberbatch有一起演出'Small Island',在裡頭狠狠傷了他的心哩!)飾演的Anna Christie因為走投無路,而來投靠多年前拋家棄子的父親,並在他的船上待了下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他們的船出海營救一群落難的船員(在這幕裡,大片水花沿著後頭的高牆落入了舞台底,但因為舞台相當窄小,觀眾能清楚感受到水氣飄散在空氣中)。Anna也因緣際會地跟來自Ireland的Matt相遇。當他們碰面的第一晚,Jude Law飾演的Matt(必須要說:Jude Law的身材好到讓我想撲上去偷摸幾把啊~)雖然因為船難而精疲力竭,卻仍有精力woo
Anna,讓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父親極力反對兩人來往(因為船員長期出海,他不願Anna像她母親那樣癡癡地等待良人歸來),但Anna與Matt仍舊交往甚密,Matt甚至對Anna許下婚姻的誓言。
雖然對Matt抱持同樣的感受,Anna卻拒絕了Matt的求婚。不解的Matt因此大發雷霆、要求解釋,在父親與愛人的懇求與威脅交加之下,Anna迫不得已地坦白自己來到此處的真正原因(因為腔調的關係,我對箇中原因是一知半解。大略的猜測是寄養在親戚家的Anna受到表親的虐待,甚至迫於生活的緣故而出賣身體,後來實在受不了而逃到這裡來。詳細原因等我讀完原著再來補齊。)不堪的事實讓父親與Matt大受打擊,前者因為自身的疏忽而羞愧不已,後者則因為真相大怒,甚至揚言要殺了Anna(在我看來,Matt根本有強烈的暴力傾向。而且一開始明明是他強要Anna解釋,Anna也說了:如果Matt知道真相,一定不會在愛她。Matt當時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的真心,後來卻一副飽受背叛的模樣,讓我真的覺得莫名其妙這傢伙),然後憤而離開。
坦承真相後的Anna反倒日夜希冀著Matt會回頭,她告訴躲避著她、簽下新的出海契約的父親:雖然她早已買好前往New York火車票,但她卻因為那渺小的希冀,而無法踏上離開的列車。最後,Matt的確回來找她,因為他對她的愛與恨,並且要Anna立下誓言(a funny twist here. After Matt demanded Anna to swear in front of his mother’s cross, he suddenly asked her: 'are you a Christian?' and Anna wasn’t, which made him annoyed)。
故事就結束在Anna保證會為父親與Matt好好打理一個家,等著他們出海歸來(看不對頭的兩人,意外地發現簽的是同一艘船的契約、必須在海上四眼相對好幾個月XD)。最後一幕就是所有演員集合到舞台上,側仰起頭,好似在眺望他們所欲征服的浩瀚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