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真的是挺幸運的,這樣難得的幸運雖然沒到讓我中樂透的地步(買都沒買,是要怎麼中?!),但昨天的經驗,讓我有近乎中獎的感覺(字面上?非字面上?)。
因為要去參加London Ambassador面試的緣故,我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很早一點出門去排我夢想已久的高貴舞台劇'Much Ado About Nothing’的lottery seats。該劇因為打著10th Doctor David Tennant的招牌(好啦,我覺得Doctor的ex-companion Catherine Tate也是很重要,但我覺得大家主要還是被David Tennant的名氣給吸引來的),所以(感覺起來)票賣得特別貴。雖然如此,該劇的票仍舊早早售馨,害我當時在心中哀嘆了好一會兒(就跟我當時發現‘Frankenstein’就在我不知道的時候賣完是一樣的怨恨)。為了回饋廣大的(買不到票的)觀眾,Wyndham’s Theatre很好心的提供lottery seats:每天早上十點開放領號碼牌,然後在十點半抽出20個號碼(我還以為是10個!),被抽到的人就能以遠低於半價的10镑買到通常要價60幾鎊的stall的票。Hail to the Theatre!
但一向沒什麼中獎運的我,是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去的,想說反正一定要看這部劇,就算是站票也沒關係。所以當天我七早八早、帶著暈眩的腦袋出了門,然後問題多多的National Express火車又給我誤點(not really a surprise),害我原本就排得很緊的行程添加了更多的時間壓力。不過,我還是在離開獎前的15~20分鐘左右到了劇院門口,馬上就被門外等待的人群給降低希望。Well,是沒有我愈想中的那麼多,但也夠多了。我拿到的號碼是242號,我當時心想:真是沒望了,有兩百多人耶!但好險不是這樣,我想前後加起來大概有50來個人參加當天的抽獎吧!
我不確定我是第幾個被抽到的,但是很後面才被抽到。當時我已經半放棄希望,畢竟我從來就不覺得我在這方面的運氣很好,所以默默地移到排退票的地方,想說就算沒抽到,至少也要在退票的地方搶個前面一點的位置。但fingers still crossed的我,心中仍不停地默念著我的號碼,and YES! It is my number!媽呀,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運氣!畢竟這是我第一次抽,也是我唯一一次抽啊!就讓我給買到lottery seat了!How awesome is that!
買完票後,我晃蕩到Piccadilly Circus,因為面試的地方要從那裡搭車才會直達。但因為時間還很充裕,我便決定搭公車(也比tube便宜)去Edgware Road。面試的地方是在Church Street的圖書館的地下室,而那一區感覺起來是阿拉伯人聚集的區域,可以從商店招牌、銀行、和路上的行人組成明顯地感覺出來。當我(一如往常地選錯邊,然後花了一會兒才搞清楚我到底哪裡搞錯了)轉進Church Street時,立馬就被阻擋了整條路的傳統市集給驚訝了一下。整個面試流程花不到半個小時就結束了。我那個梯次總共有八個人,在經過短短的簡介後,是各別的小組活動和一對一面談。我其實很意外參與者的組成,就我看到的唯一一個樣本來說:女性參與的比例比男性要高得太多(只有兩個男生);中年人多於年輕族群(只有我、一個看來是東南亞的女生、和一個黑人女生算得上是年輕人);然後,當然,白人多於有色人種(但不是絕對多數)。
我跟另外一個中年婦女被分到一起,小組活動的方式跟當初RSN的面試差不多,一個主導者搭配一個觀察者。我們做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是將不同的倫敦地標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另一個則是角色扮演。兩者,我認為,前者是要看你對倫敦的認識程度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後者則是針對你的反應能力和待人接物的情形。中間則穿插了一個短短的表達練習(抽一個牌子,然後不間斷地講一分鐘的話。這邊我抽到的是音樂(耶!),當然沒有太大的問題)。活動都還蠻好玩的,尤其是角色扮演的那個,我們輪流扮演visitor和ambassador。前者會問後者一個問題,看後者如何反應。但是前者不只是要問問題,還要表現出特定的人格特質(我永遠也成為不了演員啊我)。我抽到的是如何買票而個性是too talkative,遜腳如我,最後是自己跟面試人員說:‘我講不下去了耶…’才結束。
面試結束後,我就回到West End繼續我的shopping之旅。但本人不有錢,加上逛沒多久、沒買什麼東西也就累了(後來覺得衣櫃擴張的好像有點太快,真的該好好節制才行。畢竟我之後投資在劇院和周邊商品需要不少錢)。在call-out求救下,後來我晃到Trafalgar Square的National Gallery前的廣場休息。倫敦從來不缺遊客,加上天氣好,廣場上的人多得不得了。在那邊休息到六點多,我又回到Piccadilly Circus,想說去買個茶順便吃個飯。Algerian Coffee Store真的是我的必逛景點,雖然還不是很缺茶,但我還是買了兩包不同的茶回來,因為真的是有好多特別的茶可以試嘛!
靠近七點多時,我出發朝China Town的方向走去。路上經過的幾個劇院,外頭也都聚集不少人潮。Wyndham Theatre門外,仍有一些人在排隊等著買票。高高興興地發現自己的位置在stall相當前排且中間的地方後,我發現我身旁的老爺爺早上有見過。稍稍聊了一下天,然後我的第二齣Shakespeare舞台劇就在動感現代的音樂聲中展開。
英國真的很積極的將Shakespeare的作品現代化,穿著摩登的衣服、悠走在複雜的舞台設計中、將現代的言語揉合在中世紀的語言當中。'Much Ado About Nothing’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突如其來的陷入情網、隱藏在言語之後的真實與欺騙、以及對於婚姻的嘲弄與執著。整齣劇主要是環繞著兩對男女而展開:Claudio和Hero(沒錯,是女角。我當時對這名字也產生莫大困惑)、Benedict與Beatrice。前一對很快就陷入愛戀與憧憬著婚姻的到來,但後來卻受到詭計陷害使兩人的感情受到生與死的挑戰;而後一對對彼此一直看不順眼,同時也嘲笑著婚姻與愛情對人類的影響。但是,後來在旁人的刻意設計、散播‘他喜歡她’和‘她喜歡他’的傳言下,兩人從不是冤家不對頭,到後來仍逃不過情網。
我沒讀過原著(借的‘Richard III’連翻都還沒翻的說,但我又想買劇本了啦),可感覺起來Shakespeare將Beatrice描寫成一個獨立且witty的女性,對於世界和自我有著自己的主張與判斷,也不怕與權威及傳統對抗。比起’Richard III’裡那群不停地哭哭啼啼、輕易地被蛇般的言語蒙騙的公主皇后要令我激賞多了。雖然有過看‘Richard III’的經驗,但這一次我覺得更難聽懂角色們的對話。我本來覺得是演員的腔調的關係(我對Scottish accent的掌握還沒那麼好哇!),但後來覺得應該是劇本本身的對話就是那麼複雜與艱澀。唉,看來我離要能夠讀英文古典文學的階段還遠得很。
對於劇本的改寫與表達,我覺得本劇的確有它吸引人之處。全劇融合了不少當代流行音樂與舞會狂歡氣氛,除卻對話之外,具有高度的現代性。但因為整個劇情搭配的很好,所以古典對話加上摩登的舞台設計與輔助道具,並不會過於突兀。至於演員的詮釋方面,David Tennant之前就演過不少Shakespeare的作品,而他的上一部舞台劇演出'Hamlet’更是廣受好評,可想而知他的表現定是可圈可點。在本劇中他更是犧牲不少,在歡迎士兵們歸國的舞會上,他竟然戴著豬頭面具、穿著牛仔短裙與絲襪跳舞,讓觀眾們笑得不可開支。此外,雖然偶爾覺得有相似之處,但他的Benedict該風趣的時候風趣、搞笑的時候搞笑、嚴肅的時候嚴肅,並不會讓人覺得他還是the Doctor的演法。這一點在看他近期的電視作品,如‘United’、‘Single Father’時,就能清楚地感受到。相反地,在看了兩齣Catherine Tate的舞台劇後,我還是覺得她的演出方式有限,總有清晰的Donna Noble或她的成名角色‘Nan’和‘Lauren’的影子在。不過,這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些角色具有相當程度的類似性,使我在看她的演出時,自然而然地將之聯想在一起(但具有不同面相的詮釋加入其中)。
散場後,我匆忙地跑去買了programme和昂貴的海報,然後焦急地衝到stage door進行我的例行公事。可是,出乎我意料地:一,門口早以圍滿了三四層人牆;二,David Tennant和Catherine Tate已經出來為影迷們簽名了。失策的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David Tennant的背影和頭,完全擠不進去也拍不到人(我的Doctor啊~Q~Q),而兩個人簽了大概十分鐘就走了。雖然守衛告訴留守的人演員們早走了,但我還是很不死心地等了半個多小時,最後才含怨離開(come on!我都跟你的Master拍到照了耶~跟我拍一張嘛)。看來這跟我之前去等我現任的最愛Mr. Cumberbatch一樣,得在其他場合和情形下才有可能拿到簽名了。唉唉,我知道我該為了(用便宜的票價)親眼看到本人演出(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不只是這次,之前的每一次也都是這樣。我到底是怎麼了?)就感到心滿意足,但我真的還是覺得好不甘心喔!神哪,請讓我有再次接近David Tennant的機會吧(如果還能附贈Mr. Cumberbatch的話就在好不過了,哈)!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