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常常在他選擇逃避的路上,面對他的命運」── Jean de La Fontaine.
 
在Stuart M. Kaminsky所寫的”CSI:NY Blood on the Sun”中所看到的,書中的一個嫌疑犯很喜歡引用名人所說過或寫過的話,但根據NY日班組長Mac Tayler的看法:「這個年輕人執迷於其他人的智慧,並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教育程度或聰明才智。……這是少數支撐他的幾件事之一」。
 
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在書中,年輕人故步疑陣、躲避追尋,是為了幫助一個可憐的男孩背負殺父之罪,即便男孩是有很好的理由且是一時衝動(有騷擾未成年少女前科的父親在強暴未遂的情況下,殺了女兒與母親)。可是無論怎麼計劃與套好的脫罪/代罪之詞,最終最終,年輕人也還是與依偎在他身旁哭泣的男孩,坐在偵訊室裡。這句話亦提醒我另一個希臘悲劇-”Oedipus the King”,年輕英勇的王終舊走上弒父娶母之路,最終自廢雙眼自我放逐的絕望。這真的是非常諷刺,英文中描述這種情況叫”ironic”,越想要避免不想要的結果所作的種種舉動,卻反而是為走向不想要的結局鋪設道路。最後,在結局來臨時苦澀的想著:或許一開始如何如何的,將有可能改變眼下的境況。But who knows? Probably the God.
 
忘了在哪兒聽過,說希臘悲劇之所以悲慘的如此優美,是因為這是每個角色依其本身所持有的天性命中注定地步向悲劇之終結。意思是每個人本身的性格所造成的種種糾結,正是使我們走上逃避之路但又回到這條路上的主要原因。
 
可是,我們會因此而不爭扎或不盡我們所能去逃避了嗎?也或許就像年輕人所引用的另一句話:
 
沒有人應該將希望寄託在奇蹟上」── Vladimir Putin.
 
週末啃完了NY之外,也啃完了Max Allan Collins寫的”CSI: Miami Florida Getaway”。有趣的是如同影集本身一開始一樣,CSI: Miami的第一本書也是與CSI: Las Vegas 來個crossover,雖然這次沒有任何一個Las Vegas的夜班組員來到Miami。嗯…我還是不會說這本有比較特別,在我看來,三個系列的作者寫得其實差不多,都不會有特別吸引人之處。但有些人認為三個系列中只有Las Vegas寫得比較好,其餘二者就普普通通了。這是見人見智了,因為我不認為有太大的差別,要我說的話:還是去看影集吧!
 
我總是對能隨時背頌或引用他人智慧的人感到佩服,信手捻來即文章。但我卻總是記不清自己看過或讀過了什麼?總覺得能那漾做的人很厲害,哈,又讓我想到Criminal Mindall-knowing, Dr. Spencer Reid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American novel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kyopeony 的頭像
    tokyopeony

    Dream as if You will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ill Die Tomorrow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