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算是作一點注記吧。讀當代作者的書有時候就這點有趣:可以看到作者對現代一些現象的觀點,不能說感同身受,就是看到時會會心一笑

其實找到這本書時有點訝異,總覺寫這書的傢伙應該作古了吧!只是刻板印象。看到書皮上的摘句提到世貿中心,讓我不由得驚訝:原來他還活著?!扉頁一翻開,才知道'All Flowers Are Dying'是Block 2005年的超新的作品。

看一個不停在寫作的作者持續寫同一人物時,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可以看著該人物的變化,與New York城市景緻的變換。這又讓我想到上次看到一集CSI:NY講找到一具陳封20多年的屍體,具有天份的筆下速寫與一本小書,紀錄的也是被大城市吞噬的迷惘少年...

但這又說了。

我只是對書裡提到有關CSI的對話,與據此延伸而來的科技與人性有點玩味

「......你知道那個有關鑑識科的電視影集嗎?後來又有一套在Miami的版本,不過沒那麼好。原始版很棒,不過我得說,我真希望那個影集停播。」

「因為它會提供人們構想嗎?」

「不,那些瘋子本來就存在,根本不必你提供他們構想。他們光靠自己就能想出一大堆主意來。那個影集真正的影響,是讓他們很難被抓到。裡頭會教他們不要犯哪些錯。」

「老兄,我敢說影集"CSI犯罪現場"播出時,監獄裡的每台電視機都在收看,我敢說那些操他媽的傢伙乖乖坐在電視機前筆記。」

有時看當代作者就是這點有趣。

'All Flowers Are Dying'我覺得可以用來做對高科技犯罪偵察的一個反問,因為它就是在講一個絕頂小心的連續犯罪者,如何藉由所謂不可推翻決定性證據嫁禍於無辜的人,甚至將之送上死刑台。(我真的無法想像那種全然啞口無言、任何人都視你為可怕的怪物,原本平凡的生活一夕間變天,就為了一件我從來沒做過的事,而且還不知道到底是誰這麼處心機慮地陷害,最後被迫結束生命,並且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邀請那個真正的兇手親眼看你痛苦的死亡,那種內心深刻的折磨我真不敢想像。)

其實我認為Block代表的偵探小說作家點出了在電視影像中所無法表達的部份,就是當中身為'人'詭譎莫測的部份。因為CSI純然地強調那些我始終搞不清楚的高科技檢測儀器,每次探員們只要將那些分析報告往桌上一丟,犯人就只得投降。( I guess that's why I like NCIS more than CSI...)

但是世界遠比此更複雜,當有心人存心想要栽贓,還怕偷不到你的DNA來搞倒你嗎?書裡還有一個對電腦的嘲諷:即使用電腦繪圖模擬出犯人樣貌,伊蓮還是選擇找傳統的犯罪繪圖專家用重新素描一張,最後官方撤回前者改用後者。因為

「即使沒看到本人,我也知道這張比較像。你知道我怎麼曉得的嗎?因為你從這張畫感覺得出這傢伙是個什麼樣的人。」

看了之後我才清理出那部份我始終覺得對CSI不太滿意的地方在哪,不只是因為NCIS的團隊互動比較好玩或僅僅一次專注於一個case;而是包括了CSI探員在辦案時,有時候忘了他們處理的對象是個。一切太標準化作業程序了:屍體 > 搜證(挾毛髮) > 分析(丟進溶劑裡晃) > 將報告丟到犯人面前 > 啞口無言。

所以我要說:這就是文字存在的意義啊!將那些無話可說的高科技讓給視覺影像去表現吧!偵探小說要做的是讓'人'的角色發揮到極限。

總言之,看到這書又讓我覺得連書寫者也透過文字在做心靈沉澱。我沒想到Block還在寫書,而又那麼巧2005的新作將時光的流逝寫入。基本上寫作者都會將角色的時代固定以便寫作,不!應說背景通常不會如此強烈且鮮明地滲入角色的特性之中。

Block筆下我目前只愛Matthew Scudder,除外Buglar像半調子的亞森羅蘋、Even Tanner是個無聊的美國版的007。同時Block的筆法和風格全然迥異於Agatha Christie,讓我認識到不只東西方寫者的歧異,就連西方偵探間也有不同的典型,無論在出發點或內容上。

我一直想要釐清其中的差異,東西方以及西方作家之間。但如果要寫,又是另一段時間。

'All Flowers Are Dying'就當是讓我明白書寫與影像間的距離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Private eye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kyopeony 的頭像
    tokyopeony

    Dream as if You will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ill Die Tomorrow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