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我還是不知道Michael Grandage是何許人物,但看著他今年擺出來的劇碼cast,已讓我肅然起敬。在他與Noel Coward Theatre合作的五部劇裡,我最想看的就是由Judi Dench與Ben Wishaw領銜主演的'Peter and Alice'了(後來發現我挺敬佩的Nicolas Farrell也有出演,但因為站太遠沒認出來。他在'The Browning Version' @ Harold Pinter Theatre的動人演技,讓我在讀原著時,更加感動)!前述文章已經提過疲憊的買票歷程,我跟友人在吃完從Yalla yalla買來的捲餅後,便提早前往劇院、想趁人潮來臨前佔個好位置。
'Peter and Alice'的作者,是今年James Bond電影'Skyfall'的編劇John Logan。故事發生在1932年的一場Lewis Carroll書展上,Alice Liddell Hargreaves打算出賣Carroll的親筆原著,然後出版商Peter Llewelyn Davies邀請她來參加發表會,兩人在會前展開了漫長的對話。 Alice Liddell Hargreaves與Peter Llewelyn Davies 究竟是誰呢?分別是啟發Lewis Carroll的'Alice in Wonderland'和James Barrie的'Peter Pan'的寫作原形(當然,小說角色的名字也暗示著真人)。這場出乎意料的相遇,讓兩人展開了針對逝去的青春與殘酷的現實的超現實(指劇場的表現方式)對話。立場相似的兩人,對話中充滿針鋒相對、交叉質詢。在回憶起與作者們相處的記憶的同時,這場談話也開啟了他們心中壓抑以久的記憶的黑盒子。
這不只是Hargreaves與Davies之間的對話,他們也與記憶中的Carroll和Barrie、虛構的Alice與Peter Pan彼此互動,交織成虛幻與現實的對談、把觀眾帶入如童書般的奇異之旅。兩人欽羨著那永遠活在所有人心中的小說角色、大聲質疑著作者對青春的執著,也悲歎著自己所真實存在的、無法抵抗的現實生活。只是,即使面對無法挽回的青春年華、拖著老邁的身軀辛苦活著,年老的Hargreaves仍然選擇相信Wonderland的存在。她看著比自己年輕許多、靈魂卻蒼老不已的Davies,同情地理解他的痛苦與掙扎。在最後一幕裡,她伸出佈滿皺紋的手、希望他能夠一起等待Wonderland的到來。可是,寄情於杯中之物世界的Davies,只是絕望地大呼:
"I think I knpw what childhood is for. It is to give us a bank of happy memories to against future suffering."
已被現實生活擊垮的他,用疲憊的靈魂注視著那伸出的友誼之手,卻鼓不起勇氣握住。畢竟,
"That's a piece of growing up, isn't it? Learning to name the thing you fear."
就像是同樣執迷於青春的Chance Wayne在Tennessee Williams的'Sweet Bird of Youth'裡所說的:
"Go on to where? I couldn't go past my youth, but I've gone past it."
Davies無法逃脫年幼時看到的劇場版的Neverland的美景,卻找也找不到路回去。
Dench與Wishaw演出之精湛自是不在話下(我挺喜歡Independent的劇評家Paul Taylor的描述:"Dench and Whishaw are incapable of giving bad performances")。兩人把對作家本人來說十分特別、但跟創造出來的角色相比,卻(在一般人眼中)失去光彩的Alice Liddell Hargreaves與Peter Llewelyn Davies心裡那番(因為角色的永垂不朽)喜悅中帶著(因為自身的垂朽)憤恨的心情,演繹地相當動人。因為彼此境遇如此相似,他們相知;卻因為自身做出的選擇,而無法相惜。我欣賞Logan的野心,企圖探討作家、創作原形、與創作角色間難分難解的依賴關係,尤其那幕Davis敘述當人們知道原來他是Peter Pan這個長不大的男孩的概念模型的反應,相當令人玩味。(根據我不可靠的記憶與理解)他說:(大)人們一開始對自己能碰見他感到訝異,然後卻轉為懷疑、甚至憤怒。因為在他們心中,Peter Pan代表的是他們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童年,而Peter Pan也不應該長大,他是喜於冒險、永遠的男孩。所以眼前這個看來疲憊不堪的成年男子,怎麼會是他們記憶中的Peter Pan呢!?他說:我自身的存在,提醒了這些(大)人們現實的殘酷,他們因此怨恨、質疑我的身分。他人眼中的自己,不斷提醒著真實、醜惡的他,更加深Davies對自身的厭惡。
不過,我倒是對Morgan描寫兩位名留青史的童書作家、與啟發他們的真實人物間關係的方式,感到有些不解。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聽力不佳,但Carroll不希望Alice長大的企求與兩人在照片暗房裡的對談、還有Barrie對Davies的完美兄長Michael的固執掌控,在在都讓我覺得這兩個作家......對年幼的小孩有過分依戀的傾向(Taylor也提出同樣的質疑,認為Logan缺乏確鑿證據,卻強烈地暗示他們的戀童傾向)。Hargreaves說:"I think they were born out of sadness. Peter and Alice."當然,就這點來看,也可以將兩位作家的熱情與執著,解釋為:正因為渴求青春,他們將這份心情移情於年幼的Alice和Peter身上。
站在grand circle看這齣戲,雖然還是看得清人物們的一舉一動,但過遠(相較於front row來說)的距離,讓人很容易分心啊!友人跟我都是慕Dame Judi Dench(一天之內看到兩位Dame,我能說什麼呢?真的是太幸運了!)的名而來,戲後我自然想要親眼見見這位聞名的英國女演員囉(我是迷妹嘛)!到達stage door時,外頭已經被滿滿的影迷們包圍,但很難分說他們究竟是為誰而來(或者兩者、或更多?)。等了一會兒,穿著便裝、猛然一看像是隨處可見的大男孩的Ben Wishaw走了出來(我朋友總是笑說:這些明星便裝時很像路人甲!我總說:不然咧?是他們頭上要有光圈嗎?)。許多人便蜂擁而上、要求簽名合照。我承認我也是其中之一啦!畢竟是大名鼎鼎的演員,總覺得不簽一下好像很可惜嘛(哈,我知道這很虛榮)!




雖然如此,我還是不知道我在發抖臉紅個什麼勁,真的很遜耶我。老實說,事後回憶起來,這種短暫的萍水相逢總是很不真切、像是其實從沒發生過一樣。我雖然都很想裝酷,但我的肢體反應卻老實出賣了我的緊張情緒(是緊張個什麼勁啊?!)。得到了這個害羞大男孩的簽名合照後,突然聽到有人說:Judi Dench會從前門出去!這時,許多人開始拔腿往劇院大門跑去的情景(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P),讓許多路人錯愕、也快笑翻了XD可惜,最後還是沒能親眼見到這位當代首屈一指的英國女演員。畢竟時間太晚,再拖下去會趕不上回程的最後一班公車(想省計程車錢哪!),只好抱著另一個小遺憾離開,結束我一天半的復活節後倫敦劇院之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