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on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臺灣)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76026/

前陣子,臺北市政府顧問翟本喬在臉書上提到:北市府將補助申請表的「性別」一欄修改為「稱呼」,並在一般常見的「先生」與「小姐」之外,多加了「其他」的選擇。 正如翟先生所言,「性別」因素確實不該影響個別申請案之認定。在「男女同工不同酬」仍然存在、「性別二元論」(gender binary)依舊主宰社會思維的今日,這個「不起眼的小事」提供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大眾去思考性別差異如何左右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趁著這個機會,筆者想簡單介紹一下近年來在英文用語中新興的「性別中立」稱謂:"Mx"。

英文的傳統稱呼—即"Mr."、"Mrs."和"Miss"—不僅反映男女差異,也進一步區分了女性的個人狀態。後項的區別,顯示女性在公眾領域中的定位,嚴重地受到私領域關係變化的干涉。到了二十世紀,女性主義者開始全力提倡具有廣泛指涉性的"Ms",來取代"Miss"和"Mrs."。這樣的積極推廣,使"Ms"這個曾在十七世紀曇花一現的稱呼,終於在二十世紀後期的歐美社會中變得普遍。(註1)不過,女性政治只是性別政治的一部份;而參與在性別政治中的次團體的多樣性,也使LGBT社群漸漸擴展為"LGBT+"。因此,性別運動者開始更進一步提倡"Mx",來反映跨性別群體的需求。

有趣的是,如同"Ms","Mx"(發音近似"Mix"或"Mux")並非近一、兩年出現的新創詞彙。從Nat Titman刊登在"Practical Androgyny"上的文章中,可以得知:在現有可循的文本裡,"Mx"的正式出現可追溯到1977年的美國雜誌《單親》(Single Parent);而早在六零年代中期,便有個人使用該稱呼的紀錄。 牛津英文辭典副編輯Jonathan Dent在接受「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的訪問時,表示早期的"Mx"支持者似乎是基於性別政治的考量、希冀該稱呼能迴避既存社會稱謂中的性別歧視。 著眼於此,三十多年後的今日,跨性別團體的努力終於讓"Mx"的存在獲得注意。

截至2015年為止,英國有許多官方與民間機構—從政府單位如國稅局、健保系統、和駕照等,到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社會組織與工商行號如銀行、能源公司、與大學院校,都開始接受"Mx"出現在正式文件上。(註2) 如果民眾想要用"Mx"取代原先使用在那些文件上的社交稱謂(social title)的話,也只需要向該單位提出修改即可。另外,鑑於其語言地位之攀升,牛津英語辭典也考慮將它編入辭典。

相關報導:不必煩惱該叫Mr還是Ms 牛津字典考慮新增跨性別敬稱「Mx」

一般來說,人們也可以選擇不要使用任何社交稱謂。只是,在這些稱謂仍然廣泛使用的情況下(有時候,某些申請表格仍然將「稱謂」一欄列為必填項目),"Mx"的使用對「日常用語」及「性別」如何相互規範提出了挑戰。該稱謂不僅僅在社會語言的位階上提供跨性別群體一個位置,也給予既有的兩性稱謂另一種可能性和突破空間(例如"Dr."即是某些人的選擇,只是該稱呼的使用有明顯的專業條件限制)。

在2012年,美國耶魯大學曾針對127位男性與女性科學家進行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這群科學家檢視了兩份資歷一模一樣、只有名字不同(John vs. Jennifer)的申請履歷,然後對這兩位的工作能力做出評鑑。從回饋結果中,研究者發現:無論這群受試者的性別為何,都一致地給予男性申請者(即John)較高的專業評價、也比較傾向雇用「他」。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強調「理性思辯」與「科學證據」的科學家們,也無法擺脫社會偏見的左右。

此外,在科學領域的學術待遇調查中(包括社會科學、心理學、與生物學等領域),也發現女性學者的薪水往往比其男性同僚要少了10%至20%不等。 針對這種不平等狀態,筆者認為—在此借用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理論中的思想實驗—"Mx"的實踐能給予人們機會站在一個「原初地位」(original position),去思考:「在排除了性別這個潛在的(干擾)因素後,我們是否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眼前的這個個體?」

再者,批踢踢實業坊鄉民Lhanas也曾在網路論壇PTT的WomenTalk看板上,針對「嫁」、「娶」、和「結婚」等中文用語的語義和句法如何指涉到女性與男性之間的不對等社會狀態做出精闢解說。 此一文章彰顯了性別平等的落實,有賴於從改變基本的語言運用開始。畢竟,語言本身的變遷,反映了社會條件與人類思考模式的變化。如Dent所言,"Mx"一例展現出英語如何適應使用者的需求,而非讓語言宰制個人認同。這也是為何牛津英語辭典每幾年就會針對現有版本進行增編或修改。

同理,雖然異性戀是社會主流價值,但人們不應該忽視此一「主流」的建立與維護是怎麼立基於排除異己、將一部份的人類傾向轉化成具有強制性的道德標準之上。即使取得強勢地位,這樣的「主流」建構,仍然無法抹滅性認同的流動性、與同性戀伴侶一直以來都與異性戀伴侶共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事實。

與此同時,隨著歷史演進,人類的生活樣貌與社會形態,也不斷跟著人類活動與生存條件的改變而進化。在「性/別教育」與同性婚姻仍然引起高度爭議的今日,台灣社會應該要去思考:怎麼讓現有的社會制度趕上人們的啟蒙與需求,而非讓現狀左右我們的想法與追求。

註1: 關於"Ms"的起源,請參考:Dale Spender, Man Made Language (Routledge, 1981) 與 Una Stannard, Mrs Man (Germainbooks, 1977)。

註2:英國跨性別運動組織UK trans Info的網站上可看到接受"Mx"稱呼的官方與民間機構的詳細清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kyopeony 的頭像
    tokyopeony

    Dream as if You will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ill Die Tomorrow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