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走陰鬱路線的大叔)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一連串的沙盤推演(XD真的,我們討論了買票策略、戲碼順序等可能性不下數次),我跟友人決定星期六一早兵分兩路、分別去Gielgud Theatre與Noel Coward Theatre排day seats,以極大化至少能看到一齣(我)想看的戲的機率。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還是不知道Michael Grandage是何許人物,但看著他今年擺出來的劇碼cast,已讓我肅然起敬。在他與Noel Coward Theatre合作的五部劇裡,我最想看的就是由Judi Dench與Ben Wishaw領銜主演的'Peter and Alice'了(後來發現我挺敬佩的Nicolas Farrell也有出演,但因為站太遠沒認出來。他在'The Browning Version' @ Harold Pinter Theatre的動人演技,讓我在讀原著時,更加感動)!前述文章已經提過疲憊的買票歷程,我跟友人在吃完從Yalla yalla買來的捲餅後,便提早前往劇院、想趁人潮來臨前佔個好位置。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is play is the seco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playwright, Peter Morgan, and established British actress Helen Mirren, after the acclaimed movie, The Queen. Such combination, of course,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me wanting to see the play.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又,變化到最後卻回到了計畫,讓人不由得想:究竟何謂因、何謂果呢?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rence Rattigan, director Anthony Asquith, and actor Neil North, on set of The Winslow Boy in 1948

(Terence Rattigan, director Anthony Asquith, and actor Neil North, on set of The Winslow Boy in 1948)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都過了一個月了,blog一點更新也沒有,哈(但身邊寫blog的人,本來就越來越少)。太多事情在這段blog空白期發生,反而不知該從何寫起,這就是跳躍性思考的壞處啊!2012年底、今年初總算回家一趟,回來後卻大大陷入自我懷疑的低潮,是怎麼回事呢(疑惑貌)?不停朝最壞處想、卻一點也沒有置死地而後生的感覺。到了最後來,大膽地寫信給指導教授說我可能寫不下去了。不過,我好像太容易被說服,總之,跟指導教授談過後,還是覺得有一線生機的、進而冷靜下來。只是不知道這種時不時的情緒炸彈,何時又會捲土重來:P但人生啊,常常是知道的太晚、後悔得...也(?)太晚。既然人生的大道理怎麼也說不清,那就來談談喜歡的東西吧!套用我常拜訪的舞台劇消息網站的名稱,到底今年有什麼值得期待的新劇要上演呢?
 
文章標籤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說呢?又到了幾近暴走的時刻。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一直著迷般地聽著Laurence Fox的'Gunfight'。但釋出的幾首歌裡,我覺得就只有那首比較好聽而已orz)

tokyopeo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